两会跟踪:
3月9日下午3时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,邀请民政部部长陆治原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就民政、就业和社会保障、住房、卫生健康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
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就“城市更新”“房地产市场形势”“好房子建设”等3方面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
迪拜中华卫视驻华记者方浩明提问:
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,那么请问近年来城市更新的工作进展如何?接下来住建部有有哪些具体的工作考虑?
倪虹部长指出:
城市更新是城镇化发展历史的一个必然过程,实施城市更新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。抓好这项工作,目的就是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化老旧小区改造。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,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。
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城市更新工作,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到地方考察调研的时候,经常走进社区、看望群众,察看老旧小区改造等更新项目。去年4月,在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,总书记强调,老旧小区改造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,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;今年1月,总书记在沈阳大东区长安小区再次强调,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,一切着眼于便民、利民、安民,特别要更好地关心呵护‘一老一小’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,为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从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,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,惠及1.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,增加停车位380万个,增设养老托运设施近8万个,增加充电桩105万个,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,31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地下管网有50万公里,打造口袋公园4万多个,建设城市绿道12万公里。小缺口改变着大民生,这些小事儿实事解决的都是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,实打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也受到了群众的欢迎。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。我们将重点从两个方面抓好落实,第一,抓体检,找准问题。城市也和人一样,是个有机的生命体。人要保持健康,要做定期的体检,通过体检发现病灶找到病因,开准药方解决问题,城市也一样,我们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试点探索,形成了“先体检后更新,无体检不更新”城市更新工作的共识。
那么怎么体检?就是要坚持两个导向。一个是问题导向。从住房到小区到社区到城区去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,比如停车难、充电难、养老服务设施不足、儿童活动场地不够等。另一个就是目标导向,去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。比如文化特色的缺失,公共服务的不均衡,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水平不高,现代科技与城市管理融合不充分等。体检发现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。目前全国290多个地级市已经全面开展了城市体检。我们将还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都开展城市体检。
第二,抓项目,解决问题。我们将下功夫来实施一批惠民生,促发展防风险的更新项目,重点有三类:
第一类,是民生的项目。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,着力抓三件事。一是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围。因地制宜实施改造,也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。二是城中村改造项目,现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,要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,继续扩大改造规模。三是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,重点是聚焦“一老一小”,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,增补托育服务设施、儿童活动场地。
第二类,是发展类的项目。一是更新一批老工业区、旧厂房,植入科技研发、文化创意、人工智能等新业态、新功能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筑巢引凤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二是改造一批老旧街区,打造精品街道、城市客厅,建设活力街区,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空间,为市民创造更多消费场景。三是保护、修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、历史建筑,推动活化利用,让城市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,融入城市生产生活。
第三类,是安全类的项目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宜居、韧性、智慧,都离不开安全这个根本。重点抓三件事:一是再建设改造地下管线15万公里以上,守护好城市的“里子”和“良心”。二是推进调蓄设施、排水管网、排涝泵站等工程项目,聚焦消除城市的严重易涝积水点,再完成1000个排水防涝重点项目建设。三是发展数字化、智能化基础设施,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,努力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燃气、供水、排水等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,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韧性。
城市更新的这些工作,每一件其实都很不容易:加装电梯,统一居民意见不太容易;增加停车位,去找到合适的地方不太容易;在更新施工过程中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······解决这些难题,要发扬我们中华民族邻里相亲、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,一起来商量、支持,携手把每一件民生实事一件一件办实、办好。
工人日报记者提问: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用力推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,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,请问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如何?今年在问楼市方面有哪些考虑?
倪虹部长指出: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去年‘9·26’中央政治局会议,作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重要部署。我们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,打出了一套组合拳,打好了一场攻坚战,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
一套组合拳,人民银行的降息、金融机构的增贷、财税部门的减税等,‘四个取消、四个降低、两个增加’房地产政策在持续发力,各地也因城施策、精准施策、一城一策,大力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一场攻坚战,就是我们会同金融监管总局,用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,加大‘白名单’项目金融支持力度,保交房攻坚战经过努力,我们完成了年度的目标任务,保障了购房人的合法权益。
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,现在市场的信心得到了有效的提振,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。从统计数据看,去年四季度,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实现了正增长。今年一、二月份以来,房地产市场保持了止跌回稳的积极势头。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稳住楼市,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“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,坚持长短结合、标本兼治,坚决稳住楼市。重点做好四件事。
第一,巩固政策“组合拳”的效果,把降息、增贷、减税等政策效应充分释放出来,惠及更多人民群众;继续打好“保交房”攻坚战,切实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;加大“白名单”贷款投放力度,按照“应进尽进、应贷尽贷”的要求,将符合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全部纳入“白名单”,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持,充分保障项目建设交付。
第二,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。住建部将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,继续扩大改造规模。稳妥推进货币化安置,让城中村的居民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,实现早入住、早安居,同时,也有利于消化存量的商品房。在实施中,城中村改造,要因地制宜采取拆除后重建、整治提升、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,有序推进;危旧房改造,通过拆除后新建、原址重建、改扩建、抗震加固等多种方式,加快推进,及早消除安全隐患,改善居住环境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。
第三,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安排4.4万亿元,其中一个使用方向,就是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。住建部将支持地方在收购主体、价格和用途方面充分行使自主权。收购的商品房,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、城中村改造安置房、人才房、青年公寓和职工宿舍等。
第四,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、融资、销售等基础性制度,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,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住房需要,推动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“好房子”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
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提问:
现在都希望住上好房子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出要推动建设好房子,据了解呢住建部一直在推进有关的工作,请问下一步还会有哪些的举措?
倪虹部长指出:
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,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已经开始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。建设好房子,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住房发展的目的,归根到底就是要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住房的需要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完善标准规范,推动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好房子。对此,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来抓好落实。
第一,立标准。标准的水平决定房屋的品质。根据调研了解,大家对好房子的标准有几个“度”:高度、温度、湿度、亮度还有采光度等等。大家希望住的房子层高能高一点,通风采光能好一些,密闭性、隔音性能够强一些,室内的空气能够洁净,温度适宜,既不干燥也不湿冷。近期,我们在组织编制好房子的建设指南,也在修订住宅项目规范,其中有一项就是要把住宅的层高提高到不低于3米。
第二,强科技。好房子离不开新科技,好房子和新科技可以相互成就。一方面,将大力推广惠民实用的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产品,着力来解决隔音不好,渗漏、开裂、反味等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也要来积极推动全屋智能,灯光可以自动感应,窗帘可以语音控制,温度湿度可以智能调节,人的健康可以实时监测,甚至冰箱里的肉蛋奶少了也能够温馨提示,就像有了一个贴心的管家。
第三,抓项目。不同的面积,不同的价位,都有不同的好房子。我们举办全国的“好房子设计大赛”,引导设计师针对多样的居住需求,设计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的好房子,让房子的每一平方米都物尽其用、物有所值。推动城市和企业建设好房子,大力推广好房子。